周瑜身上的五四精神
林梦龙
题记:
“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一、“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 ――苏轼
看到五四的主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五四精神,它是一种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精神。其根本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是有人认为五四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国学的转型,所以他们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之前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统统排除在五四精神行列之外。我以为这样是十分不负责任的。于是以主席的思想为指导,我将以周瑜为例论述我国传统的五四精神,论述完全中国的五四精神。
二、“长江上驻旌节.待胡尘有警.纶中羽扇.谈笑周郎事业”――吕胜己
五四精神是一种升华了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所以对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来说,亦被称为先进的中国人。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士大夫或文人群体身上同样具有独立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所以谈到此处,又不觉想到了周瑜身上具有的五四精神。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此后周瑜“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从他正式归于孙氏到身故,恰好十二年,一个地支轮回。今日我且不论周瑜之猝死对三国之形势造成什么影响,但他带给后世中国男儿的那种英姿勃发与青年才俊的形象深入人心,寄托了对中国变革影响致深的五四精神的雏形。
三、“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遒恨兵少。” ――岳珂
《江表传》“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定议。《三国志.周瑜传》载,周瑜言于孙权曰:“不然,操虽托名江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室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邪。”从此简短的记载中已将五四精神的精要演绎的淋漓尽致。首先,周瑜无疑是爱国的,虽然此“国”非现在所谓之“国”,但同样是对祖国的热爱。而五四精神本身便是爱国主义的升华。
同样面对曹公南下的百万雄兵和强硬的言辞,他并没有屈服。这本身就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下进行正面的反抗,同时从赤壁一役的结果看,又确实给了帝国主义强力的一击。这种青年人的朝气,这种先行的五四精神从周瑜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们从孙中山先生、阵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人身上不难或多或少的看到周瑜身上五四精神的影子。
是故在面对外民族入侵时岳珂、文天祥、邓剡等人都挥笔写下对周瑜身上五四精神的怀念如“惜东风,不借世间英物。”“甚一点东风,天不周郎与。”这与抗日战争时期那些以笔为刃的五四志士是何其的相似啊!
四、“周郎英发人间少,漫依然,乌鹊南飞,山高月小” ――宋自逊
写到这,这样一个周郎,似乎只能以定格于青春作为其必然的选择。这也就好像我们将五四精神与青年联系起来一样。正像毛主席所说的,周瑜作为“青年团员”力排众老将非议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正是其身上五四精神的体现。而五四精神之所以可以这样与时俱进,永褒青春正是因为像周瑜这样的时代青年用自身的进步思想去不断书新五四精神的定义。这也是在以魏为正统的《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要大力赞扬周瑜的原因。同样是具有进步思想五四精神拥有者,虽然时空相隔又怎样断去他们的联系呢?就如刘辰翁和刘克庄所叹的那样“听欸乃,数声秋,赤壁舞涛头,周郎还到否。”“英雄骨朽,问顾曲周郎,而今还听小词否?”
今日如周瑜这样的五四精神又幻化到何人的身上了呢?
五、“周瑜呼不醒,久立听江声。”
五四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诚实着、进步着,它积极着、美好着,它善着、美着。一切都说不尽它的好。我们呼唤五四精神,这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句口号。正如我试图证明的一样,如周瑜一样的,中国封建时期的士大夫文人等的身上,同样具有五四精神,但可能与现在相比,并不彻底。但五四精神本身就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所以我们以他们的一些精神作为当时的五四精神或现代五四精神雏形并不为过。
需知,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必要的产物。因此,在这过程中演化出的种种有利于当时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色的,好的,积极的精神都可视为五四精神。所以,我希望在面对“五四精神”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不要对非近现代志士的思想进行全盘否定。
周瑜作为五四精神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五四精神的发展作了严谨的演示。
倘若将历史比作人生,天真好奇朝气蓬勃的初民时期是人的婴儿时期,旷放野望的汉晋是人的少年,才华横溢,恃才傲物的盛唐是青年,繁华中企盼,平实安稳的宋朝是中年。此后,他更为成熟练达也渐渐走向衰朽,渐渐力不从心,直至暮色降临,日落紫禁城。
处于三国时期承启汉晋时代的三国时期,群雄争战,风云动荡,周瑜和其所在的孙氏的对手们,几乎都可称为叔伯辈。而东吴也是一派锐意进取,朝气蓬勃景象,因此“少年五四精神”之说极为契和。曾经年少的中华,曾经年少的人们,以及以周瑜为代表曾经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身怀“五四精神”的他们…
长驻滩头,手握一卷丹青。今五四精神尚存否?“周郎呼不醒,久立听江声。”